十二载春秋更迭,100次真诚相约。金秋时节的西京学院,银杏披金,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活力。9月23日,第100次“校长接待日”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如期举行。这场活动不仅是学校践行“以生为本” 理念的生动缩影,更是西京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建设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的基层实践。校长任芳与学生们再次围坐一堂,畅聊学业生活、共话成长发展。

“想请教下‘芳姐’,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大学规划?”“面对‘内卷压力’该如何面对呢,我感到很迷茫。”“希望给校园加建一些自行车车棚。”此次校长接待日为大一新生专场,同学们踊跃提出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。校长与领导们耐心倾听,并逐一给予了详细切实可行的回应。

针对同学们的迷茫和困惑,任芳校长回应道,大学生要做好长远规划,树立远大理想,立志为国家作贡献。她鼓励大家在平时积极参与讲座、竞赛和实习,以此拓宽视野、锻炼能力。她指出,这些经历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,也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任芳校长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时光,努力学习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不断充实自我。
接待日期间,与会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认真倾听学生诉求,详细记录相关问题,及时解答学生疑问、回应实际需求。会后,还会开展个性化服务调研工作,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。

许多新生在活动后感慨地说,没想到开学不久就能与校长面对面交流。他们不再称呼她为“校长”,而是自然亲切地唤她“芳姐”。一声“芳姐”,不仅是称呼的改变,更是心与心的贴近,是师生之间深厚信任的真切体现。


此次校长接待日还特别邀请了曾在往期活动中受益的校友重返校园,大家一同观看历次接待日的记录视频,会场充满了感动与共鸣。如今,他们已在各行各业踏实耕耘、崭露头角,专程为此次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回校相聚。参加过第32次校长接待日的校友邹焕珍,深情回顾了当年实习经历以及由此开启职业之路的重要契机。她勉励在场同学,无论学习还是工作,都要保持乐观心态、积极面对挑战。校友寇宰曾参加第76次校长接待日,他动情回忆起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,表示学校不仅赋予他学业上的成长,更给予生活上的温暖,这份情谊至今难忘。他也鼓励学弟学妹珍惜宝贵的校园时光,夯实基础、奋发有为。

校长接待日活动始于2013年,十二年来,这项活动坚持倾听学生心声、扎实推动解决学生各类诉求。已成为西京学院践行“一切为了学生、为了一切学生、为了学生一切”办学理念的扎实行动。

十二年间,“芳姐”从未缺席。她认真记录、现场协调、跟踪督办,推动各部门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合理诉求,并发布简报传阅全体师生,绝不让学生的诉求落空。截至目前,百场接待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002件,累计接待学生1000人次,成为服务学生成长、深化学校改革的重要平台,彰显了民主管理的温度与效能。
有别于传统会议,校长接待日选择在校内咖啡厅等轻松场所开展。茶点相伴、围桌而坐,学生们畅所欲言,从教学设施到职业规划,从生活琐事到学校发展,每项建议都得到认真对待,每个成长困惑都获得解答指点。“我上学期参加过校长接待日,‘芳姐’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耐心地做了许多具体的解答,比如改进措施、后续完善,学校也真的去调整了!”传媒学院学生云霏说,“这样被重视的感觉让我归属感满满。”

更为关键的是,接待日绝非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机制。学生关注职业发展,便推出就业指导月、编印求职宝典、开设职业规划课程;希望图书馆增加专业方面的新书,学校便加快定期更新书籍频率;反馈校园文化活动不够丰富,学校及时增加“一站式”社区活动;提出餐厅网络信号弱,学校启动数字化改造,畅通校园网络“高速公路”;以及毕业生提出能否继续使用图书馆,也都得到妥善安排——校友卡开通终身阅览权限,体现了教育关怀的延续与温情。一桩一件,学校用行动诠释“学生之事无小事”。这些细微之处,无一不折射出西京学院鲜明的办学理念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校长接待日每学期初和学期末专门设立新生专场和毕业生专场,聚焦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定需求。面对新生关于“大学应该怎么学”的迷茫,校长以师长的身份,结合自身阅历和眼界,为他们指点迷津;针对毕业生“未来走向何处”的困惑,她深入分析、悉心指导,帮助学子们明确方向。
参加过接待日的学生对此深有感触。机械工程学院学生洪擎分享道:“毕业时我考上了研究生,但手头上还有科研项目在进行。向校长反映后,她非常支持我们继续研究,并表示学校的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。”这种持续的支持让毕业生们倍感温暖。

十二年坚持,百场耕耘。校长接待日已从一项沟通机制,沉淀为开放、平等、互信、共建的校园文化,成为学校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它不仅是连接校领导与学生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桥梁,也成为学校吸纳智慧、推进发展的重要平台。
透过这个窗口,学校更清楚地把握了学生的所思所盼,学生也更理解学校的规划与努力。师生同心、双向奔赴,心贴得更近,力聚得更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