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新闻动态 -> 正文

实验室变创新课堂:宋文琦“实用型科研”育人

发布日期:2025-05-13 信息来源:本站 作者:袁创 编辑:尚磊磊

走进西京学院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,每间实验室门外都醒目贴着合作企业名称及科研方向标签。在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内,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长宋文琦教授正带领学生分析材料结晶度。

校内共建实验室、校外设立实习基地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——通过企业出题,高校答题的创新模式,西京学院“科研育才、实践促学”的协同育人体系,有效化解产业需求与人才供应的梗阻。

把企业命题变成创新课堂

作为应用化学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师,宋文琦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友好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应用,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,并与多家企业签订技术开发类横向课题,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。

如何让研究课题具备创新性,又与后端应用紧密衔接?宋文琦教授秉持“科研从实用出发”的理念,坚持科研立足应用需求,推动理论创新与实际场景深度融合,并有意识地从实用角度打造研究方向的“特色”。

她带领团队研发的生物基薄膜便是其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。这张薄膜集紫外屏蔽、抗菌抗氧化、水氧阻隔与变质指示于一体,以其绿色环保特性,实现了智能包装与高端食品保鲜的有机结合,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。这一智能集成材料,为“如何让材料更智能”这一命题提供了解决方案,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科技课题,更成为探索“科技 + 应用”交叉创新的范例。

当前,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已与27家企业开展合作,为应用化学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,共建校内实验室10余个,涵盖材料、能源、新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,构建产科教融合平台,并获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。

“工学思维”重构化学教学链

在电子显微镜前,学生正观察材料结构的变化,宋文琦教授则适时指导数据分析与性能优化。她以“从分子设计到性能调控”为主线,既阐释分子机制的理论本质,又强调宏观性能的工程实现,有效推动了化学与材料学科的“理工融合”。

“理论创新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。”在宋文琦教授看来,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单纯制成某一种材料更具深远意义。她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,将材料“工学”思维融入化学教学,构建起“动手能力 + 工程素养 + 科研思维”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,旨在让学生掌握该学科广泛的应用能力。

她注重学生的全流程科研训练。从文献调研到成果表达,从生物医用敷料的光热抗菌设计到凝胶电解质的性能优化,学生们在跨学科课题中夯实理论基础,提升实操能力。近年来,她指导的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、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等荣誉。毕业生既能胜任药企研发,也可从事检测工作,真正实现了“就业有选择,发展有后劲”。

凭借在科研与教学上的双重突破,她先后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,获评校级优秀教师。但她更看重的是,通过“实用型科研”与“前瞻性教学”的有机结合,为新材料领域培育更多“既满足当下需求,又懂预见未来趋势”的创新型人才。

“未来的材料人,不仅要能理解科学原理,更要能用‘工程语言’与企业对话,把毕业论文写进产品说明书,将科研成果送入千家万户。”宋文琦表示。

打造产科教融合的“金字塔”生态

平台建设与制度设计对人才培养不可或缺。围绕“双碳”战略及新兴产业需求,西京学院构建“基础学科—应用平台—产业对接”产科教融合链,支持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研究,优化学科布局,推动新能源等方向产业化落地。

为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,学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: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以产业需求驱动教学创新与科研攻关。实行“人才培养方案两年一更新”制度,将企业标准融入实训课程,建立岗位需求动态反馈系统;通过增设本科专业、新建硕士点及申报博士点,搭建起化学能源专业“金字塔”体系,夯实人才培养基础。

同时,学校也对合作企业提出明确要求,包括保障实训条件、提供真实项目任务、深度参与教学与考核全过程。

平台建设不仅仅是设备的简单堆积,更关键的是实现机制贯通和人才集聚。眼下,新获批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已完成复试环节,首批学生也将于今年9月入学。